走进“珞珈山十八栋”,追寻先贤爱国教育梦—通用语系党支部特色活动

发布时间:2014-01-08     字体:[增加 减小]

  日前,为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通用语系党支部党员教师前往武汉大学历史文化教育基地——著名的“珞珈山十八栋”参观学习。

  1928年,武汉大学王世杰校长为了实现创造一个“新的武汉大学”的愿望,招揽贤才,在珞珈山东南面山腰上修建了“良好校舍”,即18栋英式别墅作为知名教授住宅区,以提高教授的待遇,吸引了大批名师硕儒。如“三任校长”王世杰,王星拱,周鲠生和“珞珈三女杰”——中国早期女作家袁昌英、苏雪林、凌淑华,以及教育家和科学家杨瑞六、叶雅各、陈源、查谦、刘赜等。

  1938年5月至9月,为更好地实现国共合作抗战,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来到珞珈山,居住在“珞珈山十八栋”27号。在这里,周恩来组织领导“抗日活动宣传周”等系列活动,会见了埃德加·斯诺、艾格妮丝·史沫特莱、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等著名国际友人,以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部分工作人员。因此,这间房屋被誉为“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”。

  2001年,周恩来故居、郭沫若旧居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,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4年,武汉大学开始对这些别墅进行翻修,目前基本修缮完工。 2013年,武汉大学决定将“十八栋”作为“历史文化教育基地”和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,充分挖掘“十八栋”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,并逐步对公众开放。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红色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,彰显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,弘扬大学精神。

  “珞珈山十八栋”绝不仅仅是指那些依山旁水的英式小洋楼,它表达了居住者的思想追求,学术精神和文化气质。它与许多历史名人、学界名流联系在一起,也见证了武汉及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,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。

  我们追寻革命先贤的历史足迹,增强爱党爱国情感,正如早期王世杰校长提出的:大学的任务,在道德方面要树立国民的表率,在知识方面要探求高深的理论,在技能方面要研究推进社会进步的事业。

  这次支部教育实践活动,使大家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,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,为我们所热爱的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。

附件下载: